第三代试管婴儿 第三代试管婴儿

区分细菌or病毒感染,就查血常规?99%妈妈都被骗

发布时间:2019-08-29

  打发时间,找飞妈

  1

  什么是感冒?

 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,感冒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疾病。

  多数孩子每年会发生3~8次感冒,有的孩子甚至可达到每年12次。

 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,感冒其实是“不治之症”!

  

  这是因为,针对感冒,并没有特殊的治疗药物,通常都是依靠自身的免疫功能将病毒逐步清除而达到自愈的。

  也就是俗话常说的:用药七天好,不用药一周好。

  而且,即使这次的感冒好了,以后仍然可能再次感冒,不会达到一次治愈,终身免疫的效果。

  

  普通感冒通常以局部症状为主:

  1 流鼻涕、鼻塞、打喷嚏。

  2 咳嗽、有痰。

  3 喉咙干痒、红肿热痛。

  4 轻、中度发热、流眼泪。

  这个时候,我们只要对症下药,缓解孩子痛苦就可以了。

  关于区分流行性感冒,可参考:

  宝宝流感又到高发季!流感疫苗必须打?文中10个知识点,这个秋冬绝对用得到!

  绝大多数的感冒都是由鼻病毒、腺病毒引起的,一般1~2周就可以自愈。

  

  2

  被神化的血常规。

 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看病经历:

  孩子只要感冒发烧去医院,医生问完病情检查一下身体,准会叫你的娃去查一下血常规。

  通过测血常规,来判断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,似乎已经成了医疗流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。

  

  可是单纯的靠血常规检查,能区分出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吗?

  答案是:当然不能!

  

  我们可以想一下:

  如果看病真有这么简单的话,单凭一个血常规检查就能判断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,那医生岂不是太好当了?

  还用得着本硕连读,苦学这么多年吗?

  

  其实不光血常规区分不了,目前也没有任何一个检查能绝对区分细菌或病毒感染,包括血培养。

  白细胞总数、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或者C反应蛋白(CRP)等等,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医生整体判断感染源是病毒还是细菌的一个参考。

  但很多时候相关指标的特征并不明显,甚至会引起误判。

  要知道,能引起这些指标升高的原因有很多:

  除了严重的细菌感染以外,病毒感染,非感染性的炎症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血管炎,身体或精神创伤,一些肿瘤、药物,甚至运动都可能导致这些指标的升高。

  

  目前的一些研究显示,C反应蛋白(CRP)的数值超过一定程度可能对判断细菌感染有一定意义。

  比如:

  CRP在20-40mg/L之间时,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;

  CRP在40-80mg/L之间时,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;

  CRP>80mg/L时,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:单纯的根据CRP的升高就考虑细菌感染,依据还是不足的。

  飞妈有必要提一下。

  今年年初,我妹妹高热40度,发烧半个月。

  具体症状还有:精神萎靡、淡漠、烦躁不安、持续发热不退、肤色苍白、不愿和家人交流等……

  (典型的细菌感染症状)

  她去了北京地坛医院(传染科的顶尖医院),地坛医院的专家结合妹妹的具体情况,着重看了一项指标,那就是CRP c反应蛋白。

  我妹妹的CRP已经飙到了107mg/L!!!

  因此,上了抗生素!

  所以,c反应蛋白上了40的,家长需要注意一下。

  因此,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血常规的诊断意义。

  对于3个月以下的孩子,尤其是0-28天的怀孕新生儿,细菌导致发烧的比例更高,因此白细胞总数的参考意义更大一些。

  而对于肺炎,白细胞总数也是区别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一个有用的指标。

  因此,感冒引起的发烧,是否需要查血常规,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权衡。

 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:

  血常规并非决定性的。

  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,如果把诊断的依据完全寄托在验血上,错判或者滥用药物的风险就会变高。

  

  3

  孩子感冒,怎么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?

  孩子感冒了,家长总在纠结这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?

  因为不少中国家长都认为:

  病毒感染可以靠孩子的抵抗力等着自愈,细菌感染则要服用抗生素了。

  所以,判断细菌or病毒感染,直接关系着我们要不要给孩子吃抗生素啊!

  但是,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,并不是一般非专业人士能够轻松掌握的技能。

  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评估,是一个专业而复杂的过程,即使对于一些医生来说,都是比较困难的。

  否则,中国也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抗生素滥用问题了。

  

  总之,细菌感染的评估,是需要医生依靠经验,结合孩子的生病过程,发病症状、精神状态还有化验结果来综合评估的。

  必要的时候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的检查手段,比如说血常规、支原体筛查、胸片还有病原体的培养检查等等。

  

  作为家长,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判断孩子病情是否严重。

区分细菌or病毒感染,就查血常规?99%妈妈都被骗

  (1)不必去医院,可以在家护理的情况:

  如果孩子只是咳嗽,流鼻涕但并不严重,一周以内,孩子没有其他症状,也不发烧,都可以再观察一下,因为这都属于普通感冒的恢复期范畴。

  此外还要看孩子的精神状态。

  整体来说,孩子挺欢实的,能吃能睡能玩,发烧比较少见或者温和,问题就不大。

  

  (2)怀疑是细菌感染,因建议及时就医:

  如果出现严重的高烧不退情况(退烧药无法控制发热,高热超过三天,或发热超过五天),则需要考虑是严重的细菌感染可能。

  

  又或者孩子出现明显的精神状态异常,没有胃口吃饭,咳嗽咳痰症状超过一周仍然持续并且明显加深加重等等,也要考虑是否感染了细菌。

  飞妈声明:文章内容仅作为科普知识传播普及,不作为疾病诊断依据。

  4

  如何应对感冒?

  上周的医者飞妈时间,我写了一篇:

  药监局又禁了两种感冒药!家长更想知道:孩子感冒到底能用什么药?

  主要针对感冒的各种症状,写了建议用药。

  但是依旧有妈妈留言问我:孩子感冒了,要吃什么药?

  我:

  妈妈们一定要牢牢认识到:

  感冒,并没有特殊的抗病毒药物的!

  我们能做的,就是改善孩子的感冒症状,让他们更舒适地利用自身的免疫力,来对抗病毒,轻松应对这种自愈性疾病。

  

  因此,很多时候,科学的护理方法比药物更有用,也更安全。

  (1)流鼻涕、鼻塞、打喷嚏:

团结镇的不孕不育医院哪家好

  护理方法:

  海盐水清洗鼻腔,吸鼻器吸出鼻涕;

  与此同时,我们还可以给 6 个月以上宝宝多补水,比如多喝水、多喝汤等;

  

  也可以把屋里的湿度调整到 55% 左右,这些都有助于怀孕宝宝稀释鼻涕。

  症状十分严重时,可以使用一些抗过敏药物,比如:西替利嗪(2岁以上)或氯雷他定(2岁以上)。

  (2)咳嗽、痰多:

  护理方法:

  首先要湿润气道:

  不到 6 个月的宝宝,可以在平时奶量的基础上,稍微多喝几次母乳;

  6 个月以后的怀孕宝宝,多喝水、汤、粥等,这些都有利于湿润气道。

  

  调整屋里的湿度在 55% 左右,加湿器里要用纯净水。

  1 岁以上的宝宝偶尔可以借助蜂蜜来镇咳:

  咳嗽频繁,而且影响到生活或者睡眠的时候,可以偶尔考虑口服 2~5 ml。

  注意,这里说的是直接吃蜂蜜,而不是蜂蜜水。

  最后,一定要拒绝二手、三手烟。

  

  对于咳痰困难的怀孕宝宝,可以吃一些祛痰药,帮助排痰:

  飞妈强调:

  (3)发烧:

  针对发烧,不推荐的护理方法更值得给大家讲一下:

  1 酒精擦浴:

  孩子的皮肤渗透性强,酒精擦浴容易引起酒精中毒。

  2 退热贴:

  这种方法只是降低皮肤表面温度而已,对退热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。

  3 捂汗:

  这种传统的退热方式,会影响孩子正常散热,不利于体温的下降;

  严重时还会引发“捂热综合征”,造成生命危险。

  

  飞妈再聊五毛钱的:

  了解我的宝妈都知道,不到万不得已,我是不推荐感冒时给孩子吃药的。

  尤其是抗生素,我的两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,一次都没有吃过。

  

  也许家长会担心:不给孩子吃药,会不会使得感冒加重呢?

  尤其是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妈妈们。

  如果不给孩子用药,老公、长辈、甚至是街坊邻居,都会给可怜的妈妈们施加巨大压力。

  

  感冒的确有可能进展为病毒性支气管炎或肺炎,但是加重的比例并不高,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自愈。

  (这里注意:咳嗽虽然会产生不适感,但它本身不会引发肺炎,它跟发热一样,只是一个症状,而非病因。咳嗽反而对肺炎的恢复有帮助。)

  即使是这样,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安全有效的用药原则,不要为了追求心理安慰而乱用药。

  

  前段时间,妮妮感染了杯状病毒,上吐下泻了将近一周的时间。

  期间我除了给她喝了补液盐,没有吃任何的药物。

  而且为了补水,还给她吃了冰棒,这使得很多宝妈气得恨不得顺着网线和WiFi来瑞典打我,觉得我在实力坑娃……

  

  但是,现在的胖妮已经完全好了哦,重现雄风,吃嘛嘛香!

  快来围观兄妹俩充满食欲的吃播现场吧!

  一个视频不过瘾,再来一个,数数飞飞一共亲了妹妹几口:

  飞妈 2018年12月于瑞典

  往期超实用医学文章:

  坚持不给娃吃药,我把孩子的咳嗽拖成了肺炎?

  滥用抗生素,我让孩子一生的健康输在了起跑线上

  国外的儿童禁用药,国内很流行!千万不要再给娃吃了……

  腹泻、呕吐、肚子痛?如何科学用药应对小儿肠胃炎(内含国家已禁的常用药,你还在给娃用吗?)

  

  你的赞,是我科普的动力


参考资料

相关推荐